400-001-9769

医药资讯

乳腺癌新药资讯资讯
肺癌
肝癌
乳腺癌
直结肠癌
胃癌
胰腺癌
肾癌膀胱癌
卵巢癌
宫颈癌
淋巴瘤
甲状腺癌
子宫内膜癌
骨肿瘤
其他肿瘤
前列腺癌
其他肿瘤
黑色素瘤
  • 拉帕替尼(泰立沙)属于第几代靶向药物

    拉帕替尼作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靶向药物,属于第一代双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其研发背景源于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耐药问题的深入探索——当传统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因受体突变或信号通路激活而失效时,拉帕替尼通过同时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1)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ErbB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形成双重阻断机制,有效切断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的信号传导网络。

    作为第一代药物,拉帕替尼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逆性结合特性。与第二代不可逆抑制剂(如来那替尼)相比,它通过氢键与受体ATP结合位点动态结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不可逆损伤风险。这种设计使其成为曲妥珠单抗耐药患者的关键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蒽环类、紫杉醇及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失败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2025111210475788249


    临床应用中,拉帕替尼常与卡培他滨联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周期进程,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其代谢途径主要依赖肝脏CYP3A4酶系,因此与抗生素、抗癫痫药等CYP3A4诱导剂或抑制剂联用时需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皮疹及手足综合征,但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蒽环类药物,且无累积剂量限制。

    随着精准医疗发展,拉帕替尼在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脑转移病灶控制及联合免疫治疗等领域的探索持续深入。作为第一代双靶点TKI的代表,它不仅为耐药患者提供了生存希望,更通过机制创新推动了乳腺癌靶向治疗从单靶点向多通路调控的跨越。

    参考资料: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7055.html


    2025-11-12
  • 拉帕替尼(泰立沙)的详细说明书内容

    拉帕替尼是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其化学名称为N-[3-氯-4-[(3-氟苄基)氧基]-6-[5-[[[2-(甲磺酰基)乙基]氨基]甲基]呋喃-2-取代]喹唑啉-4-氨基二(4-甲基苯磺酸酯)一水合物,分子式为C29H26ClFN4O4S(C7H8O3S)2H2O,外观为黄色薄膜衣片,一侧平面,另一侧刻有凹陷GSXJG刻痕。

    作用机制

    拉帕替尼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1)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ErbB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的关键信号通路。其独特之处在于可同时作用于两个靶点,使乳腺癌细胞无法接收生长所需的信号,从而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该药物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肿瘤细胞株仍有效,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蒽环类、紫杉醇及曲妥珠单抗治疗后进展的患者。

    2025111210464859332


    适应症与用法用量

    拉帕替尼主要用于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推荐剂量为每日1250毫克,第1至21天服用,与卡培他滨每日2000毫克(第1至14天分两次服用)联用。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一次,不可分次服用,建议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若漏服一剂,次日无需加倍剂量。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临床试验中,拉帕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口腔炎、消化不良)、皮肤干燥、皮疹,以及背痛、呼吸困难和失眠等。与卡培他滨联用时,可能加重恶心、呕吐及掌跖红肿触痛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或间质性肺炎,若出现二级以上心脏功能下降,需立即停药以避免心衰风险,待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或症状缓解后,可降低剂量重新用药。与蒽环类化疗药物不同,拉帕替尼的心脏毒性为可逆性,且无终身剂量限制。

    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中重度肝损害患者需调整剂量。拉帕替尼通过肝脏CYP3A4酶代谢,与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联用时可能升高血药浓度,与诱导剂(如利福平)联用时可能降低疗效,因此需避免与这类药物合用。此外,拉帕替尼可能延长QT间期,用药期间需监测心电图。

    禁忌与特殊人群

    对拉帕替尼或辅料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妊娠分级为D类,可能对胎儿造成损害。老年人用药与年轻患者无显著差异,但未对严重肾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进行临床试验,中重度肝损害患者需谨慎使用。用药期间可能影响驾驶和操作机械的能力,需注意安全。

    药物相互作用

    拉帕替尼在体外可抑制CYP3A4和CYP2C8酶活性,同时作为P-糖蛋白的底物,与其他经CYP3A4代谢的药物联用时需调整剂量。例如,与酮康唑联用可能显著提高拉帕替尼的血药浓度,而与CYP3A4诱导剂联用可能降低其疗效。

    贮藏

    拉帕替尼需遮光、密封保存。

    参考资料: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7055.html


    2025-11-12
  • 拉帕替尼(泰立沙)的医保报销比例是多少

    拉帕替尼是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作为第一代双靶点药物,它通过同时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HER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ErbB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与存活的关键信号通路,尤其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蒽环类、紫杉醇及曲妥珠单抗治疗后耐药的患者。

    该药物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可逆性结合机制,与受体ATP结合位点通过氢键动态结合,既保证疗效又降低对正常细胞的不可逆损伤风险。临床实践中,拉帕替尼常与卡培他滨联用,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周期进程,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其代谢主要依赖肝脏CYP3A4酶系,因此与抗生素、抗癫痫药等CYP3A4诱导剂或抑制剂联用时需调整剂量。

    2025111210471403068


    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常见症状包括腹泻、恶心、皮疹及手足综合征,多数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拉帕替尼可能引发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但与蒽环类药物不同,其心脏毒性具有可逆性,停药后功能多可恢复。此外,药物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对HER2阳性乳腺癌脑转移患者显示出独特疗效。

    作为曲妥珠单抗耐药后的关键治疗选择,拉帕替尼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生存获益。其口服给药方式便于长期管理,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评估肝肾功能及心脏指标,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目前,拉帕替尼尚未在中国境内获批上市,因此国内患者暂时无法通过国内正规渠道直接获取该药物。不过,在海外市场存在价格相对亲民的印度仿制药版本,其售价通常不足一千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7055.html


    2025-11-12
  • 拉帕替尼(lapatinib)的市场价格情况

    拉帕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主要用于乳腺癌的治疗。该药物通过抑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ErbB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rbB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拉帕替尼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联合卡培他滨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尤其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蒽环类、紫杉醇及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但病情仍进展的患者。此外,拉帕替尼还可与来曲唑联用,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且HER2过度表达的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拉帕替尼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250毫克,需在饭前至少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且每日仅需服用1次,不推荐分次服用。若漏服,次日无需加倍剂量。该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与CYP3A4抑制剂或诱导剂存在显著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其他药物时需注意调整剂量。

    2025111110063310328

    拉帕替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口腔炎等,以及皮肤反应,如皮疹、干燥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等心脏毒性反应,但通常为可逆性,停药后可恢复。

    拉帕替尼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其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拉帕替尼尚未在中国境内获批上市,国内患者暂时无法通过国内正规渠道直接获取该药品。不过,海外市场存在价格更具优势的印度仿制版本,其单盒售价通常不足一千元人民币,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参考资料: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7055.html


    2025-11-11
  • 拉帕替尼(泰立沙)的副作用具体有哪些表现

    拉帕替尼作为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其副作用涉及多个系统,需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以保障用药安全。该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集中于胃肠道,约半数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或消化不良,部分人伴有口腔黏膜炎症,表现为进食时刺痛或溃疡。这些症状通常在用药初期较为明显,随着身体适应可能逐渐减轻,但持续腹泻需警惕脱水风险,需及时补充水分并调整饮食结构。

    皮肤反应是另一类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干燥、脱屑或局部红斑,少数人发生瘙痒性皮疹,尤其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这些症状虽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可能影响生活质量,需避免搔抓以防继发感染,日常可使用无刺激的保湿霜缓解不适。此外,约三成患者会感到持续性疲劳,这种倦怠感与活动量无关,可能伴随注意力下降,建议通过短时午休或轻度运动改善。

    2025111110083551626


    心脏与肺部副作用虽发生率较低,但需高度重视。个别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左心室射血功能减弱,表现为活动后气促或下肢水肿,此时需立即暂停用药并接受心脏超声检查。肺部方面,极少数人可能发生间质性炎症,出现干咳或呼吸困难,这类症状易与感冒混淆,需通过胸部CT鉴别。值得注意的是,拉帕替尼导致的心脏损伤多为可逆性,与传统的蒽环类化疗药不同,停药后功能常能恢复。

    其他需关注的副作用包括: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背痛或肌肉关节酸痛,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沉积有关;失眠也是常见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早醒,可通过调整服药时间(如睡前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缓解。此外,长期用药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个别案例显示转氨酶轻度升高,但严重肝损伤极为罕见。

    用药期间,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与其他影响肝酶的药物联用。若出现严重腹泻、胸痛、持续咳嗽或皮肤大面积破损,需立即就医。通过定期复查与症状监测,多数副作用可得到有效控制,保障治疗连续性。

    参考资料: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7055.html


    2025-11-11
  • 拉帕替尼(泰立沙)和奈拉替尼有哪些主要区别

    拉帕替尼与奈拉替尼均为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但二者在作用机制、适应症、用药阶段及副作用管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临床用药选择。

    作用机制与靶点覆盖

    拉帕替尼通过可逆性结合HER1(EGFR)和HER2的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阻断ATP与酶活性位点的结合,从而抑制受体自身磷酸化及下游信号通路激活。其双靶点抑制策略可同时阻断EGFR与HER2的协同作用,尤其适用于HER2信号通路过度活跃的肿瘤细胞。奈拉替尼则采用不可逆共价结合方式,靶向HER1、HER2及HER4三个受体,通过形成稳定的酶-抑制剂复合物实现长效抑制。这种不可逆结合机制使其对HER2信号通路的阻断更持久,且能克服部分HER2突变导致的耐药。

    2025111110080752399


    适应症与治疗阶段

    拉帕替尼的核心适应症为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既往接受过蒽环类、紫杉醇及曲妥珠单抗的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尤其适用于曲妥珠单抗耐药患者。其临床定位为后线治疗选择,常用于多线治疗失败后的挽救性方案。奈拉替尼则聚焦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强化治疗,获批用于完成标准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通过延长治疗周期降低复发风险。此外,奈拉替尼在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等实体瘤中亦展现出活性,而拉帕替尼目前主要集中于乳腺癌领域。

    用药方案与剂量管理

    拉帕替尼的标准剂量为每日1250mg,需空腹服用,常与卡培他滨联用形成双药方案。其用药周期灵活,可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剂量,但需避免与CYP3A4强抑制剂或诱导剂联用,以防血药浓度波动。奈拉替尼的推荐剂量为每日240mg,需与食物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刺激,治疗周期固定为1年。针对奈拉替尼的腹泻副作用,临床常规采用洛哌丁胺预处理,通过阶梯式止泻方案将重度腹泻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副作用特征与处理策略

    拉帕替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腹泻、皮疹、疲劳及肝功能异常,其中腹泻发生率较高但多为轻中度,可通过调整饮食或短期使用止泻药控制。其心脏毒性表现为可逆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需定期监测心功能。奈拉替尼的副作用谱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早期治疗阶段腹泻发生率显著,但通过预处理方案可大幅降低严重腹泻风险。此外,奈拉替尼可能引起肝酶升高及指甲病变,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皮肤状况。

    临床应用场景差异

    拉帕替尼凭借其可逆性结合特性及双靶点抑制优势,更适用于HER2信号通路复杂或存在EGFR共驱动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尤其在脑转移治疗中因血脑屏障穿透性优于部分大分子药物而具有潜在价值。奈拉替尼则通过不可逆结合机制及多靶点覆盖,成为早期乳腺癌辅助强化治疗的首选TKI药物,尤其对淋巴结阳性或肿瘤体积较大的高危患者具有明确获益。

    参考资料:https://medlineplus.gov/druginfo/meds/a607055.html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