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白血病新药资讯资讯
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瘤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肾肺功能失调
骨髓纤维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输血性铁过载
贫血
  • 博舒替尼(Bosutinib)的化学结构式是什么

    博舒替尼的化学结构式为5-{4-[4-(5-氰基-3-吲哚基)丁基]-1-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酰胺-盐酸盐,其分子式为C₂₆H₂₉Cl₂N₅O₃(无水物)或C₂₆H₃₁Cl₂N₅O₄(一水合物)。该化合物属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

    博舒替尼的分子结构由喹啉母核与两个关键侧链构成:一侧链为含氰基的吲哚基丁基哌嗪环,另一侧链为苯并呋喃甲酰胺基团。这种结构赋予其双重抑制特性——既能高效抑制BCR-ABL激酶(对野生型及多数突变型的IC₅₀值低于1nM),又可靶向Src家族激酶(如Src、Lyn、Hck),从而克服因BCR-ABL过表达或激酶区域突变导致的伊马替尼耐药。此外,其分子设计通过优化侧链空间构型,实现了与BCR-ABL酶无活性及有活性构型的高亲和力结合,显著提升了药物的选择性与持久性。

    2025110510543972988


    在临床应用中,博舒替尼的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CML的重要选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达18%,半衰期约8.6小时,支持每日一次给药方案。药物通过抑制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有效控制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CML的病情进展。对于既往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博舒替尼展现出独特疗效:慢性期患者主要遗传学缓解率达42%,加速期患者完全血液学缓解率达33%。

    结构优化方面,博舒替尼的合成路线聚焦于提升产率与纯度。工业化路线采用汇聚式合成策略,通过氧烷基化、氮烷基化、催化氢化及缩合环合等步骤,实现了总收率的显著提升。其盐酸盐形式(一水合物)通过精确控制结晶条件(如MIBK含水量、晶种加入温度)获得稳定晶型,确保了药物的溶解性与稳定性。

    作为第二代TKI,博舒替尼的化学结构与作用机制使其在CML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双重抑制特性不仅扩大了适应症范围,更为耐药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


    2025-11-05
  • 一盒博舒替尼(Bosutinib)的价格大概是多少钱

    博舒替尼是一种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作为口服薄膜衣片,其活性成分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CML细胞的增殖与存活信号通路。同时,该药物还能抑制Src家族激酶(如Src、Lyn、Hck),克服因BCR-ABL过表达、激酶区域突变或激活替代信号通路导致的伊马替尼耐药问题,为对传统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2025110510541329642


    博舒替尼适用于不同阶段的CML患者,包括新诊断的慢性期患者,以及对既往治疗(如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患者。其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500mg,与食物同服,若8周未达完全血液学反应或12周未出现3级不良反应,可调整至600mg。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血小板减少、皮疹等,需通过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博舒替尼尚未在中国境内获得上市许可,国内患者若需使用该药物,通常需通过海外渠道获取。从药物来源看,海外市场上同时存在原研药与仿制药两种类型。其中,原研药由研发企业生产,以欧洲市场销售的500mg规格、28片装产品为例,单盒价格普遍超过三万元人民币。而印度迈兰公司生产的仿制版本,因省去了前期研发成本,价格更为实惠,相同规格产品每盒售价约在一千余元人民币,为患者提供了更具经济性的选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


    2025-11-05
  • 达沙替尼(施达赛)最严重的副作用表现有哪些

    达沙替尼作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虽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选择,但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副作用,需引起高度警惕。

    血液系统是达沙替尼常见的副作用作用点,其中骨髓抑制尤为突出。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严重时可引发全身血细胞减少症,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增加感染风险,甚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表现为高热伴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需紧急处理。

    体液潴留也是达沙替尼的严重副作用之一,最常见为胸腔积液。患者会感到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需通过胸腔穿刺引流缓解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心包积液和双下肢水肿,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功能。

    2025110510342014599


    肝功能损害同样不容忽视。达沙替尼通过肝脏代谢,可能引发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异常,甚至肝功能衰竭。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黄疸、腹水等表现,应立即停药并给予保肝治疗。

    心脏毒性方面,达沙替尼可能引起心律不齐、心悸及心肌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电图QT间期延长,增加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猝死。因此,用药期间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确保心脏安全。

    此外,达沙替尼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严重皮疹、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需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异常出血也是潜在风险,表现为呕血、黑便、牙龈出血等,需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时调整抗凝药物使用。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1254


    2025-11-05
  • 博舒替尼(Bosutinib)能否用于渐冻症治疗

    博舒替尼Bosutinib)作为一种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最初被开发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其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及Src家族激酶的活性,阻断异常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存活。然而,近年来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的研究揭示了该药物在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这一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渐冻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甚至瘫痪。目前,利鲁唑和依达拉奉是仅有的两种获批用于延缓病情进展的药物,但疗效有限,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仍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博舒替尼的跨界应用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

    2025110510533839734


    京都大学研究团队通过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构建疾病模型,筛选出博舒替尼对渐冻症病理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显示,在连续24周的治疗中,半数以上患者症状发展得到控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甚至停滞。这一效果可能与博舒替尼的多靶点抑制特性有关——除BCR-ABL外,它还能抑制Src家族激酶及多种致癌激酶,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炎症、氧化应激或蛋白质异常聚集等机制,延缓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变。

    尽管临床试验结果积极,但博舒替尼用于渐冻症治疗仍需谨慎。部分患者出现了腹泻、肝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提示需优化剂量方案或联合支持疗法。此外,该药物尚未获得渐冻症适应症的官方批准,目前仅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研究人员强调,需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并探索生物标志物以精准筛选潜在获益人群。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


    2025-11-05
  • 达沙替尼(施达赛)属于化疗药物范畴吗

    达沙替尼虽在传统分类中常被归入化疗药物范畴,但其作用机制与治疗理念已突破传统化疗框架,更接近靶向治疗药物。作为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发挥作用,这种蛋白是费城染色体阳性(Ph+)白血病(包括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核心致病因子。与传统化疗药物通过非特异性杀伤快速分裂细胞不同,达沙替尼能精准识别白血病细胞中的异常信号通路,阻断癌细胞增殖所需的BCR-ABL激酶活性,同时对正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影响较小。

    2025110510340384522


    该药物的临床应用明确指向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Ph+白血病患者。其作用靶点不仅覆盖BCR-ABL激酶的活性构型,还能抑制无活性构型及SRC家族激酶(如SRC、LCK、YES、FYN)、c-KIT、EPHA2和PDGFR-β等多种致癌激酶。这种多靶点抑制特性使其能克服因BCR-ABL过表达、激酶区突变或非BCR激酶信号通路激活导致的耐药问题,尤其适用于进展期Ph+ ALL患者——这类患者对伊马替尼产生抗药性的速度更快,治疗需求更为迫切。

    从药物分类演变看,达沙替尼代表了化疗向精准治疗转型的趋势。传统化疗药物因缺乏靶点特异性,常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广泛毒性;而达沙替尼虽仍可能引发体液潴留(如胸腔积液)、出血、QT间期延长等副作用,但其通过分子水平精准干预,显著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目前,它已被纳入国内外白血病治疗指南,作为耐药或难治性Ph+白血病的关键治疗手段,其临床地位更接近靶向药物而非传统化疗药。这种分类上的模糊性,恰恰反映了现代抗肿瘤治疗从“广谱杀伤”向“精准打击”演进的特征。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1254


    2025-11-05
  • 达沙替尼(施达赛)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疾病

    达沙替尼是一种靶向抗肿瘤药物,属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阻断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存活所需的信号通路,同时对SRC家族激酶(如SRC、LCK、YES、FYN)及c-KIT、EPHA2、PDGFR-β等多种激酶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延缓耐药性产生并增强疗效。

    在临床应用中,达沙替尼适用于对甲磺酸伊马替尼(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覆盖疾病所有阶段:慢性期、加速期及急变期(包括髓细胞急变和淋巴细胞急变)。对于Ph+ ALL患者,该药物同样作为重要治疗选择,尤其针对其他方案无效或无法耐受的病例。其疗效优势在于能够穿透血脑屏障,有效清除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白血病细胞,降低复发风险。

    2025110510344718275


    用药方案需根据疾病阶段和患者耐受性个体化调整。CML慢性期患者通常起始剂量为每日100mg口服,若未达血液学或细胞遗传学缓解可增至140mg;进展期患者初始剂量为每日70mg分两次服用,必要时可增至90mg。药物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但需整片吞服,不可压碎或咀嚼。治疗期间需严格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重点关注骨髓抑制(如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体液潴留(如胸腔积液)、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及QT间期延长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严重副作用或疾病进展,需及时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

    作为处方药,达沙替尼的使用必须由具有白血病诊疗经验的医师指导,患者需定期随访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其问世为耐药或难治性白血病患者提供了关键治疗手段,显著延长了生存期并改善了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1254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