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呼吸科新药资讯资讯
鼻炎
肺栓塞
慢性阻塞性肺病
新冠肺炎
肺动脉高压
间质性肺病
肺病纤维化
  • 使用恩塞芬汀(ensifentrine)-Ohtuvayre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恩塞芬汀ensifentrine,商品名Ohtuvayre)作为2024年上市的新型COPD维持治疗药物,其独特的PDE3/PDE4双抑制机制可同时实现支气管舒张与抗炎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患者与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以下用药规范与风险管控要点。

    首先需明确用药定位,该药物仅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长期维持治疗,严禁用于急性支气管痉挛的紧急缓解。当患者出现突发呼吸困难时,应立即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抢救,切勿依赖增加恩塞芬汀剂量。用药过程中需警惕反常性支气管痉挛,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需立即停用药物,并启动替代治疗方案。

    2025110610004455512

    在给药操作层面,需严格遵循"即开即用"原则。安瓿瓶需在使用前从铝箔袋中取出,剧烈摇晃确保混悬液均匀后再倒入雾化器。残留药液不得重复使用,避免微生物污染风险。与其他吸入类药物不同,恩塞芬汀严禁与任何药物混合使用,需单独通过标准喷射雾化器给药。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评估。肝功能不全患者因药物代谢减缓,暴露量可能显著增加,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对于有抑郁病史或自杀倾向的患者,用药前应充分权衡风险获益比,治疗期间需加强精神症状监测。

    日常储存方面,药物需置于避光、干燥的室温环境(15℃-30℃),避免冷冻或高温暴露。患者应养成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的习惯,过期药物不得继续使用。

     

    参考链接:https://www.drugs.com

    2025-11-06
  • 恩塞芬汀(ensifentrine)-Ohtuvayre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解析

    恩塞芬汀(ensifentrine商品名为Ohtuvayre)是一种于2024年获批上市的新型呼吸系统治疗药物。在药物分类上,它不属于传统的支气管扩张剂或吸入性皮质激素,而被归类为一种首创的双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其适应症明确为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维持治疗,这一定位使其在COPD的长期管理策略中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从作用机制上看,恩塞芬汀的创新性在于它能同时抑制磷酸二酯酶3和磷酸二酯酶4这两种关键酶。这种双重抑制机制使其能够产生协同的治疗效应。一方面,通过抑制PDE3,它能够发挥支气管扩张作用,帮助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气流受限,这与传统支气管扩张剂的部分效果类似。另一方面,通过抑制PDE4,它能够产生抗炎作用,有助于抑制气道内与COPD病理过程相关的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

    2025110609505360064

    这种双重作用机制意味着恩塞芬汀能够从两个不同的病理生理途径干预COPD的进程。它不仅能够即时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和气流受限症状,还能潜在地影响疾病的长期炎症过程。与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才能达到类似效果的方案相比,单一药物具备双重作用机制可能为治疗提供更多便利。

    在给药方式上,恩塞芬汀通过雾化吸入给药,这种局部给药方式能使药物直接抵达肺部病变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可能减少全身性吸收带来的潜在副作用。药物被制备成单次使用的单位剂量安瓿,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早晚各一次,通过标准喷射雾化器经口吸入。

    总体而言,恩塞芬汀代表了一种新的COPD治疗范式。它通过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将支气管扩张和抗炎效应整合于单一分子中,为COPD的维持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这种创新机制针对COPD的复杂病理生理特点,旨在更全面地控制疾病症状和潜在进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改善长期预后的治疗选择。

     

    参考链接:https://www.drugs.com

    2025-11-06
  • 使用恩塞芬汀(ensifentrine)-Ohtuvayre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恩塞芬汀ensifentrine,商品名Ohtuvayre)作为2024年上市的新型COPD维持治疗药物,其独特的PDE3/PDE4双抑制机制可同时实现支气管舒张与抗炎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患者与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以下用药规范与风险管控要点。

    首先需明确用药定位,该药物仅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长期维持治疗,严禁用于急性支气管痉挛的紧急缓解。当患者出现突发呼吸困难时,应立即使用短效支气管扩张剂进行抢救,切勿依赖增加恩塞芬汀剂量。用药过程中需警惕反常性支气管痉挛,这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一旦发生需立即停用药物,并启动替代治疗方案。

    2025110511113670798

    在给药操作层面,需严格遵循"即开即用"原则。安瓿瓶需在使用前从铝箔袋中取出,剧烈摇晃确保混悬液均匀后再倒入雾化器。残留药液不得重复使用,避免微生物污染风险。与其他吸入类药物不同,恩塞芬汀严禁与任何药物混合使用,需单独通过标准喷射雾化器给药。

    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评估。肝功能不全患者因药物代谢减缓,暴露量可能显著增加,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对于有抑郁病史或自杀倾向的患者,用药前应充分权衡风险获益比,治疗期间需加强精神症状监测。

    日常储存方面,药物需置于避光、干燥的室温环境(15℃-30℃),避免冷冻或高温暴露。患者应养成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的习惯,过期药物不得继续使用。

     

    参考链接:https://www.drugs.com

    2025-11-05
  • 尼达尼布(维加特)和吡非尼酮相比,哪个疗效更佳

    尼达尼布与吡非尼酮作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及进展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的核心药物,其疗效差异需结合疾病类型、病理阶段及患者个体特征综合评估。两者均通过抑制纤维化进程改善肺功能,但作用靶点、适应症范围及临床获益方向存在显著差异。

    尼达尼布作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信号传导,直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这一机制使其在延缓肺功能下降方面表现突出,尤其适用于快速进展型IPF患者。临床实践中,尼达尼布可显著降低用力肺活量(FVC)年下降率,减少急性加重风险,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其适应症覆盖特发性肺纤维化、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及具有进行性表型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安全性较高,心血管副作用较少。

    2025110510555453132


    吡非尼酮则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减少胶原合成并抑制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兼具抗纤维化与抗炎特性,对轻至中度IPF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具有明确效果,尤其在缓解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方面表现显著。吡非尼酮的适应症集中于特发性肺纤维化,对光敏感患者需谨慎使用,且需逐步增加剂量以降低胃肠道反应风险。

    在疗效对比中,尼达尼布在延缓肺功能结构性损伤方面更具优势。其多靶点抑制特性可全面干预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信号通路,减少血管异常生成及炎症介质释放,从而维持肺组织正常结构。对于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尼达尼布可降低FVC年下降率,减轻肺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对控制疾病进展意义重大。吡非尼酮则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逆转纤维化进展,对改善弥散功能更具针对性,长期使用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安全性方面,尼达尼布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肝酶升高及出血风险增加,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凝血指标。吡非尼酮则以光敏性皮疹、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异常为主,需避免强光照射并调整用药剂量。两者均可能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合并用药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从治疗便利性看,尼达尼布每日两次固定剂量给药,患者依从性较高;吡非尼酮需逐步增量至维持剂量,用药初期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经济性方面,吡非尼酮原研药价格较低,仿制药可及性更高;尼达尼布原研药费用较高,但仿制药价格已显著下降。

    临床决策中,快速进展型IPF患者或合并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者,优先选择尼达尼布以延缓肺功能结构性损伤;轻至中度IPF患者或光敏感者,吡非尼酮可提供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提升。最终方案需结合患者耐受性、合并症及经济状况,由呼吸科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tedanib


    2025-11-05
  • 尼达尼布(维加特)是靶向治疗药物吗

    尼达尼布是一种明确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属于靶向治疗药物范畴。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活性,阻断与肺纤维化、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纤维化和抗肿瘤作用。

    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靶向药物,尼达尼布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减少胶原沉积,延缓肺部疤痕组织形成。同时,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特性可减少异常血管生成,维持肺组织正常结构。这种双重机制使其在肺纤维化治疗中兼具抗纤维化和抗炎活性,显著减缓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生活质量。

    2025110510563661163


    在肿瘤领域,尼达尼布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其与化疗药物联用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欧洲药品管理局已批准其联合多西他赛用于一线化疗后复发的晚期腺癌类型非小细胞肺癌。

    用药方案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150毫克,与食物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刺激。肝功能不全者需根据损伤程度调整剂量,轻度损伤患者慎用,中度至重度损伤者禁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若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三倍,需暂停用药或降低剂量。

    尼达尼布的靶向特性使其不良反应相对可控,常见副作用包括腹泻、恶心和肝酶升高。通过剂量调整和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耐受长期治疗。其作为处方药,需在具有相关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确保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tedanib


    2025-11-05
  • 尼达尼布(维加特)是否属于激素类药物

    尼达尼布并非激素类药物,而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属于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其作用机制与激素类药物存在本质差异,主要通过抑制特定信号通路发挥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而非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或模仿人体激素功能。

    从药物分类来看,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通过模拟人体自然产生的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反应。而尼达尼布的作用靶点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这些受体在纤维化疾病中过度激活会导致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和血管异常生成。尼达尼布通过竞争性抑制这些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下游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纤维化进程和炎症反应。

    2025110510570818583


    在适应症方面,尼达尼布已被批准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ILD)及具有进行性表型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这些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是肺组织异常纤维化,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尼达尼布的双重抗纤维化与抗炎特性使其成为此类疾病的重要治疗选择。例如,在IPF治疗中,尼达尼布可显著减缓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急性加重风险。

    用药安全性方面,尼达尼布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肝酶升高、恶心和食欲减退,这些反应与激素类药物的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明显不同。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免疫抑制等全身性影响,而尼达尼布的不良反应更多局限于胃肠道和肝脏,且可通过剂量调整或对症处理控制。

    此外,尼达尼布的用药方式也与激素类药物不同。其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150毫克,需与食物同服以减少胃肠道刺激,且不得咀嚼或碾碎胶囊。而激素类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需根据病情动态调整,常需逐步减量以避免反跳现象。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tedanib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