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淋巴瘤新药资讯资讯
肺癌
肝癌
乳腺癌
直结肠癌
胃癌
胰腺癌
肾癌膀胱癌
卵巢癌
宫颈癌
淋巴瘤
甲状腺癌
子宫内膜癌
骨肿瘤
其他肿瘤
前列腺癌
其他肿瘤
黑色素瘤
  • 维泊妥珠单抗(优罗华)的副作用多久会消失?

    维泊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副作用的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副作用类型而有所不同。多数患者在用药后1至2周内可观察到常见副作用的缓解,但部分症状可能持续更久,需结合具体反应类型和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判断。

    该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输液相关反应等。其中,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通常在停药后1至2周内逐渐减轻,但若神经损伤较重,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数月。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多在停药后1周内缓解,但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防脱水。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贫血,需通过定期血常规监测评估恢复情况,轻中度抑制通常在2至3周内恢复,重度情况需医疗干预。

    2025103111202305779


    输液相关反应如寒战、发热、皮疹等,多发生于首次或前几次用药时,通过预处理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发生率,且症状多在输液结束后数小时内消退。此外,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肝毒性(转氨酶升高)、血钙降低或低钾血症等代谢异常,需通过定期肝功能和电解质检查监测,调整饮食或补充剂后通常在2至4周内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副作用的持续时间不仅与药物代谢有关,更取决于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年龄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例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延长药物代谢时间,导致副作用持续更久;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恢复速度可能较慢。因此,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并主动反馈身体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atuzumab_vedotin


    2025-10-31
  • 维泊妥珠单抗(优罗华)能否彻底治愈癌症?

    维泊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但目前尚无法彻底治愈所有癌症患者。其核心机制是通过特异性结合B细胞表面的CD79b蛋白,精准递送细胞毒性药物至肿瘤细胞内部,实现高效杀伤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这一创新设计使其在初治及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例如联合化疗方案(Pola-R-CHP)可将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提升至76.7%,疾病进展风险降低27%,且安全性与传统方案相当。

    然而,癌症的治愈需满足长期无病生存且无复发迹象的标准。尽管维泊妥珠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了生活质量,但现有临床证据尚未证明其能实现所有患者的彻底治愈。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异质性、耐药性或晚期转移等因素,仍面临疾病进展风险。此外,该药物目前主要获批用于DLBCL的一线治疗及复发/难治性病例,对其他类型淋巴瘤或实体瘤的疗效仍需进一步探索。

    2025103111195998190


    值得注意的是,维泊妥珠单抗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其改变了DLBCL的治疗格局。作为20年来首个在一线治疗中实现无进展生存率显著提升的创新药物,它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并推动了淋巴瘤向“慢性病管理”模式转变。随着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和患者援助计划的实施,药物可及性显著提高,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总体而言,维泊妥珠单抗代表了癌症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但其“治愈”潜力仍需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长期随访数据及新型联合策略进一步验证。对于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全程管理仍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atuzumab_vedotin


    2025-10-31
  • 维泊妥珠单抗(优罗华)可能产生的具体副作用有哪些?

    维泊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使用过程中可能伴随多种副作用,需患者与医生密切关注。这些副作用涉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全身反应等多个维度,具体表现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及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神经系统反应是维泊妥珠单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突出。患者可能感到手脚麻木、刺痛或灼烧感,触觉减退,甚至出现步态不稳或肌肉无力。这些症状通常在用药后数周内逐渐显现,轻症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感觉异常,重症者则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如扣纽扣、写字等精细动作。头晕也是常见症状,可能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间接影响有关,患者需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以防意外。

    2025103111193748915


    血液系统异常同样值得关注。骨髓抑制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贫血,表现为易疲劳、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或感染风险增加。白细胞减少通常在用药后7-10天达到低谷,随后逐渐恢复,但老年患者或既往接受过化疗/放疗者恢复可能较慢。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出血倾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

    消化系统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及食欲下降。恶心与呕吐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小时内,通过预处理药物(如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可缓解。腹泻可能持续数天,需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避免脱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炎症或溃疡,影响进食,需保持口腔清洁并使用软毛牙刷。

    代谢与电解质紊乱中,血钙降低较为常见,可能引发手足抽搐、肌肉痉挛或心律失常。低钾血症、低磷血症及低蛋白血症也可能出现,表现为乏力、心悸或水肿。患者需定期检测电解质与肝功能,必要时通过口服或静脉补充调整。肝毒性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黄疸,多见于用药初期,通常可逆,但需密切监测以避免肝损伤进展。

    全身性反应包括寒战、发热、皮疹及输液相关反应。寒战与发热多发生于首次输液时,与药物免疫原性或输液速度过快有关,通过预处理药物可降低发生率。皮疹可能为红斑、瘙痒或荨麻疹,严重者需暂停用药。输液相关反应还可能伴随心悸、头痛或轻度呼吸困难,需在医疗监护下完成输液。

    感染风险因免疫抑制而升高,患者可能出现上呼吸道感染、脓毒症等,需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其他少见副作用包括关节痛、胰腺炎(表现为腹痛、淀粉酶升高)及肾功能异常(如蛋白尿),需通过定期检查早期发现。

    总体而言,维泊妥珠单抗的副作用多为轻中度且可逆,但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以清淡、高蛋白为主,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若出现严重不适或症状持续不缓解,需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atuzumab_vedotin


    2025-10-31
  • 一旦开始服用伊布替尼(亿珂)就不能停药了吗?

    伊布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属于靶向抗癌药物,通过特异性抑制BTK的活性,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恶性B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迁徙能力,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尽管伊布替尼在临床上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关于其停药问题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伊布替尼的治疗需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长期用药有助于维持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降低复发风险。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停药可能是必要的。例如,患者若出现≥3级非血液学毒性(如需治疗的呕吐、重度感染)、≥3级伴感染或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4级血液学毒性(如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⁹/L),需中断治疗。待毒性症状消退至1级或基线水平后,可恢复起始剂量;若毒性再次发生,则需逐步减量,若两次减量后毒性仍持续,则应停用。

    2025101710161490658


    此外,若患者需接受其他必要治疗,或因经济负担、吞咽困难等实际困难无法坚持用药,医生也可能考虑停药。但需注意,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肿瘤细胞重新增殖,引发疾病进展。因此,医生通常会建议逐渐减少剂量,以降低停药对身体的影响。

    对于使用伊布替尼的患者,最佳做法是密切遵循医嘱,坚持正确用药,并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若出现任何副作用或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https://www.imbruvica.com/


    2025-10-17
  • 阿可替尼(康可期)属于靶向药这一类型吗?

    阿可替尼是阿斯利康研发的新一代高选择性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自2023年在中国获批上市以来,已成为套细胞淋巴瘤(MCL)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重要靶向治疗药物。作为靶向药,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精准抑制BTK激酶活性,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抑制恶性B细胞的增殖、迁移与存活。

    阿可替尼的分子结构设计赋予其高靶向选择性,显著降低了脱靶效应。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它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更小,因此出血、房颤、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其适应症覆盖广泛,2023年3月首次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治疗的成人MCL患者,同年9月扩展至经治CLL/SLL患者,2025年3月进一步获批用于未经治疗的CLL/SLL患者,成为中国首个覆盖初治与经治人群的BTK抑制剂。

    2025101710090610415


    在临床应用中,阿可替尼可单独使用或与CD20单抗联用,为患者提供长效管理方案。对于合并17号染色体缺失(del 17p)等高危遗传因素的CLL患者,该药物可显著延长生存期。用药方面,推荐剂量为每日两次、每次100mg,两次服药间隔约12小时,需整粒吞服,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服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及心电图,以及时发现感染、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阿可替尼的上市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患者经济负担显著减轻,治疗可及性大幅提升。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阿可替尼有望在更多B细胞恶性肿瘤中展现治疗潜力,持续推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进步。

    参考资料:https://www.calquence.com/


    2025-10-17
  • 伊布替尼(亿珂)胶囊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病症?

    伊布替尼是一种口服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属于靶向抗癌药物,通过特异性抑制BTK的活性,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恶性B细胞的增殖、存活及迁徙能力。该药物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特定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及白血病。

    伊布替尼胶囊的核心适应症包括套细胞淋巴瘤(MC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以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对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伊布替尼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病例,通过抑制恶性B细胞的增殖,延缓疾病进展。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伊布替尼可单药使用,也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伊布替尼既可用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不适合化学免疫治疗患者的一线选择,有效降低症状负担。

    2025101710151411097


    此外,伊布替尼的联合治疗方案也展现出重要价值。例如,与利妥昔单抗联用可进一步增强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通过破坏B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的黏附与迁移,阻止恶性淋巴细胞向淋巴结聚集,促使肿瘤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并死亡,从而减少体内肿瘤负荷。

    用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每日固定时间口服整粒胶囊,避免与葡萄柚汁、咖啡或橙汁同服。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以及时发现出血、感染或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治疗期间及停药后一定时间内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参考资料:https://www.imbruvica.com/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