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消化科新药资讯资讯
肥胖
便秘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糜烂性食管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食管反流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一个疗程通常需要多久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作为全球首个靶向IL-23p19亚基的单克隆抗体,其疗程设计紧密围绕疾病类型与治疗阶段展开,通过精准的免疫调节实现长期疗效。对于成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疗程分为诱导期与维持期两个阶段。诱导期需在第0、4、8周通过静脉输注完成三次给药,每次剂量为300毫克,输注时间需持续30分钟以上。这一设计旨在快速压制肠道炎症反应,缓解腹痛、腹泻及便血等核心症状。完成诱导治疗后,若患者对药物产生积极应答,则进入维持期,从第12周开始每4周进行一次皮下注射,每次剂量为200毫克,通常通过连续注射两个100毫克剂量实现。这种给药方式既保证了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又通过延长给药间隔提升了患者依从性,长期维持治疗可显著提升临床缓解率与内镜缓解率。

    2025111110214355184

    针对成人中度至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CD)患者,米利珠单抗的疗程同样遵循诱导-维持模式,但剂量与输注方式有所调整。由于克罗恩病的病理机制更为复杂,涉及肠壁全层炎症及穿透性病变,诱导期需在第0、4、8周静脉输注900毫克,输注时间延长至90分钟,以确保药物充分分布并减少急性输注反应。维持期则从第12周开始,每4周皮下注射300毫克,可通过100毫克与200毫克组合注射完成,具体顺序由医疗团队根据患者炎症部位及严重程度制定。这种阶梯式给药策略,既能在早期快速控制肠腔狭窄、瘘管形成等并发症,又能通过后续维持治疗巩固疗效,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疗程的持续时间需结合患者个体反应动态调整。对于UC患者,长期维持治疗可实现四年以上的持续无皮质类固醇缓解,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黏膜愈合。而克罗恩病患者则需通过定期评估炎症指标与内镜表现,决定是否延长维持治疗周期。值得注意的是,米利珠单抗的半衰期为25-30天,每4周给药可维持血药浓度在有效阈值以上,确保持续抑制IL-23介导的Th17细胞活化。若患者因特殊情况需调整给药间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血药浓度波动影响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CRP等指标,以评估药物安全性。同时,医生可能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给药方案,例如对炎症负荷较高的患者增加诱导期剂量,或对缓解期患者延长给药间隔。对于合并感染或恶性肿瘤风险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治疗获益与风险。总体而言,米利珠单抗的疗程设计兼顾了疗效与安全性,通过个体化给药策略实现了疾病的长期管理。

    参考资料:https://omvoh.lilly.com/


    2025-11-11
  •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的存储有哪些特殊要求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作为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23p19亚基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存储条件需严格遵循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性要求。该药物对温度、光照及物理状态极为敏感,存储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变性或活性丧失。

    核心存储要求为冷藏保存,推荐将未开封的米利珠单抗预充式注射笔或注射器置于2°C至8°C的冰箱中,避免与冰箱内壁直接接触以防冻结。冷冻会破坏蛋白质结构,导致药物失效,因此严禁将药物存放于0°C以下环境。若不慎冷冻,需立即丢弃,不可解冻后使用。

    2025111110194156533


    光照是另一关键影响因素。药物应始终保存在原包装盒中,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暴露。原包装盒采用避光设计,能有效减少光解反应,维持药物稳定性。若需临时转移至室温环境,需将药物连同原包装盒置于阴凉干燥处,室温上限为30°C,且避光保存时间不得超过两周。超过此期限后,药物必须丢弃,不可重新放回冰箱。

    物理状态方面,米利珠单抗需避免剧烈震动。运输或移动过程中应保持平稳,防止因摇晃导致蛋白质聚集。使用前需检查药物外观,正常溶液应为透明至乳白色、无色至微黄色或微棕色,若出现浑浊、颗粒物或变色,表明药物已变质,需立即丢弃。

    此外,米利珠单抗不含防腐剂,单次使用后剩余药物必须丢弃,不可重复使用。存储环境需保持清洁干燥,远离儿童及宠物。对于已开封但未使用的药物,若未在室温下完成注射,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处理,避免交叉污染风险。

    参考资料:https://omvoh.lilly.com/


    2025-11-11
  •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的价格是多少,有哪些购买渠道

    米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作为全球首个靶向白细胞介素-23(IL-23)p19亚基的生物制剂,其研发标志着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该药物通过选择性结合IL-23的p19亚基,阻断其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有效调节异常活跃的免疫反应。

    米利珠单抗的核心适应症为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这两种疾病均以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传统疗法常面临疗效不足或耐受性差的问题。针对UC患者,米利珠单抗采用阶梯式给药方案:诱导期通过三次静脉输注快速压制炎症,维持期转为每四周一次的皮下注射,显著提升治疗便捷性;对于CD患者,因疾病病理机制更复杂,诱导期剂量更高,维持期则通过组合注射实现精准剂量控制。这种设计兼顾了疗效与安全性,长期治疗可显著提高黏膜愈合率,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2025111110181825547


    在药物特性方面,米利珠单抗不含防腐剂,需严格遵循2-8℃冷藏保存,避免冷冻或剧烈震动,开封后室温避光保存不超过两周。其预充式注射笔设计便于患者自行操作,但需轮换注射部位以减少局部反应。临床应用中,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活动性结核或严重感染者需谨慎使用。

    目前,米利珠单抗尚未获得我国药品监管部门的上市批准,国内患者暂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该药品,需通过海外正规医疗机构或合法药商进行购买。就海外市场情况而言,以欧洲地区销售的300mg/15ml规格原研药为例,单盒市场售价普遍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具体价格因采购渠道、关税政策及汇率波动存在差异。如果患者有这种药物方面的需要,请咨询药纷享医学顾问进行了解。

    参考资料:https://omvoh.lilly.com/


    2025-11-11
  • 一盒阿那莫林(Anamorelin)的价格大概是多少

    阿那莫林是一种新型口服胃饥饿素受体激动剂,由日本小野制药公司研发并生产,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癌症恶病质治疗的药物。它通过模拟人体自然分泌的胃饥饿素,激活胃饥饿素受体,刺激下丘脑中的食欲中枢,使患者产生饥饿感,从而增加食物摄入量。同时,阿那莫林还能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助于增加体重和肌肉质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阿那莫林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症恶病质症状。这些患者常常因癌症本身或治疗副作用导致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肌肉消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耐受性。阿那莫林的出现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帮助他们恢复食欲,增加体重,提高生活质量。

    2025110510464693715


    在使用阿那莫林时,患者需遵循医嘱,每日空腹口服一次,每次100毫克,服药后一小时内避免进食。若连续服用三周后体重未见增加或食欲未有明显改善,原则上应考虑停止给药。此外,阿那莫林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血糖升高、肝功能障碍、心律不齐等,因此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肝功能和心电图等指标。

    阿那莫林的问世,为癌症恶病质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在与癌症的抗争中更加坚强。

    目前,阿那莫林尚未获得我国相关部门的批准上市,国内患者若需使用,只能通过从国外渠道购买的方式获取。在国外市场,阿那莫林存在原研药和仿制药两种类型可供选择,其中原研药价格相对较高,而仿制药则更为经济实惠。具体而言,由日本小野制药生产的原研版阿那莫林,售价大概在三千多元人民币;而老挝卢修斯生产的仿制版阿那莫林,价格则大约在两千多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677053/


    2025-11-05
  • 阿那莫林(Anamorelin)为何会被禁用

    阿那莫林作为一种曾被寄予厚望的癌症恶病质治疗药物,其禁用或严格限制使用主要源于安全性问题、疗效争议及长期数据缺失等多重因素。该药物通过模拟胃饥饿素激活食欲中枢,旨在改善晚期癌症患者因代谢紊乱导致的体重下降和肌肉消耗,但其临床应用中暴露的风险逐渐引发监管关注。

    阿那莫林的核心争议在于其心脏毒性。多项临床试验发现,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心脏扩大甚至心功能不全,部分病例需紧急干预。这种副作用在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尤为突出,直接威胁生命安全。例如,日本上市后监测数据显示,约5%的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这一心律失常前兆可能诱发室性颤动等致命后果。尽管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可缓解部分症状,但风险收益比仍难以平衡。

    2025110510491100547


    疗效方面,阿那莫林虽能短期增加体重和肌肉量,但对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缺乏确凿证据。国际多中心试验中,其与安慰剂组的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且部分患者因副作用提前停药,进一步削弱了长期获益的论证。此外,药物可能掩盖恶病质进展,导致患者延误优化营养支持或抗肿瘤治疗的时机。

    长期安全性数据的匮乏也是关键制约因素。阿那莫林上市时间较短,其潜在风险如肿瘤促进效应、代谢紊乱等尚未充分暴露。监管机构担忧,若广泛使用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健康损害,尤其在缺乏替代方案的情况下,患者可能被迫接受高风险治疗。

    随着医学研究深入,更安全的恶病质管理策略(如个体化营养支持、运动干预)逐渐成为主流。阿那莫林的禁用或限制,反映了现代医疗对“风险最小化”原则的坚守——即便药物具有理论优势,若无法通过严格的安全性验证,仍需谨慎对待。未来,若阿那莫林能通过改良剂型或精准筛选适用人群降低风险,或许仍有重新评估的空间。

    参考资料: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677053/


    2025-11-05
  • 日本阿那莫林(Anamorelin)的作用与功效解析

    阿那莫林Anamorelin)作为全球首个针对癌症恶病质的靶向治疗药物,由日本小野制药研发,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模拟胃饥饿素(Ghrelin)的生理功能,通过激活下丘脑的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精准调节患者的食欲、代谢与肌肉合成。这一创新药物为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突破性的治疗选择,尤其适用于因恶病质导致体重急剧下降、肌肉萎缩及生活质量恶化的群体。

    癌症恶病质患者常因肿瘤代谢异常、炎症因子释放及心理因素出现严重食欲减退,导致热量摄入不足。阿那莫林通过促进下丘脑释放神经肽Y(NPY)等食欲相关激素,同时抑制瘦素等厌食信号,显著提升患者的饥饿感与进食意愿。临床观察显示,多数患者在用药后1-2周内即出现主动进食行为增加,对高蛋白食物的接受度明显改善。这种食欲改善不仅缓解了营养不良,还为后续抗肿瘤治疗提供了基础体能支持。

    2025110510471862482


    恶病质的核心特征是骨骼肌消耗,导致患者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甚至呼吸肌功能受损。阿那莫林通过双重机制促进肌肉合成:一方面增加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分泌,激活肌肉蛋白合成通路;另一方面抑制炎症因子(如IL-6)对肌肉分解的促进作用。这种代谢调节使患者在体重增加的同时,肌肉质量占比显著提升,而非单纯脂肪堆积。例如,晚期胰腺癌患者用药后,去脂体重平均增加1.5-2公斤,握力测试显示肌肉力量改善。

    恶病质导致的体重下降和肌肉萎缩会严重削弱患者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甚至中断治疗进程。阿那莫林通过改善营养状态,使患者能够按计划完成抗肿瘤治疗。研究显示,持续用药患者的化疗完成率较未用药者提高30%,且因治疗相关副作用(如骨髓抑制、感染)导致的住院时间缩短。此外,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如行走、穿衣)评分显著提高,疲劳感减轻,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阿那莫林主要适用于无法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患者,且需满足以下条件:3-6个月内体重下降≥5%伴食欲不振,同时存在疲劳、肌肉减少或炎症标志物(如CRP)升高等表现。用药方法为每日空腹口服100毫克,服药后1小时内避免进食以保障吸收效果。若用药3周后无体重增加或食欲改善,需停药评估。

    阿那莫林可能引发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及心电图异常(如QT间期延长)等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肝功能及心电图。糖尿病患者需调整降糖方案,肝功能不全者需谨慎用药。此外,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如克拉霉素、伊曲康唑)发生相互作用,联合用药时需密切评估。

    阿那莫林的出现填补了癌症恶病质治疗领域的空白,其通过食欲刺激、肌肉保护与代谢调节的多靶点作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与生活质量,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更长的生存期与更高的治疗尊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其适应症范围与用药方案将进一步优化,为更多恶病质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资料: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677053/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