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医药资讯

肝癌新药资讯资讯
肺癌
肝癌
乳腺癌
直结肠癌
胃癌
胰腺癌
肾癌膀胱癌
卵巢癌
宫颈癌
淋巴瘤
甲状腺癌
子宫内膜癌
骨肿瘤
其他肿瘤
前列腺癌
其他肿瘤
黑色素瘤
  • 仑伐替尼(乐卫玛)和乐伐替尼是同一种药吗

    仑伐替尼与乐伐替尼实为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名称,二者在化学本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上完全一致。该药物由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研发,是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以及RET、KIT等靶点,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与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仑伐替尼被批准用于多种癌症治疗:针对既往未接受全身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其作为单药疗法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对于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该药物能控制病情进展;此外,与依维莫司联合使用还可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用药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和适应症调整,例如肝细胞癌患者中,体重≥60kg者每日口服12mg,体重<60kg者每日8mg;甲状腺癌患者则统一采用每日24mg的剂量方案。

    2025103112002275621


    作为处方药物,仑伐替尼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使用。用药期间可能引发高血压、疲劳、腹泻、蛋白尿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肝功能指标,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时需暂停给药。该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通过慈善援助项目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例如低保患者可凭医疗证明连续3个月领取药品,非低保患者自费使用4个月后经评估可获得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仑伐替尼的商品名“乐卫玛”与通用名“仑伐替尼”可能因不同厂家生产或销售区域差异导致包装规格不同,但药效与作用机制完全相同。患者在使用前应确认药品名称与医生处方一致,避免因名称混淆影响治疗。

    参考资料:https://www.lenvima.com/


    2025-10-31
  • 索拉非尼(多吉美)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通过双重途径精准打击肿瘤生长与扩散,为晚期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关键策略。该药物的核心机制可概括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两大维度,同时兼具免疫微环境调控的潜在效应。

    在抑制肿瘤增殖方面,索拉非尼靶向RAF/MEK/ERK信号通路,该通路是细胞增殖的核心调控网络。通过抑制RAF激酶(包括野生型及突变型BRAF V600E),索拉非尼可阻断下游MEK和ERK的磷酸化,从而中断细胞周期进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对依赖RAF信号通路的肿瘤细胞(如肾细胞癌、肝细胞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此外,索拉非尼还可抑制FLT3、c-Kit等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进一步切断肿瘤细胞的增殖信号。

    2025103111462300710


    在抗血管生成领域,索拉非尼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的活性,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VEGFR是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核心驱动因子,而PDGFR则参与血管周细胞招募与血管稳定。索拉非尼对这两类受体的抑制可减少肿瘤血供,导致肿瘤组织缺氧和营养匮乏,最终抑制肿瘤生长并限制其转移能力。

    临床前研究还提示,索拉非尼可能通过降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增强CD8+ T细胞浸润,从而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这种“双管齐下”的机制使其在高度异质性的实体瘤中展现广谱活性,成为晚期肝细胞癌、肾细胞癌及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其口服给药方式与25-48小时的半衰期,进一步支持了其在临床中的持续应用。

    参考资料:https://www.nexavar.com/


    2025-10-31
  • 进口的仑伐替尼/乐伐替尼(乐卫玛)有什么特点?

    进口仑伐替尼作为一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自上市以来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临床优势,成为肝癌、甲状腺癌等实体瘤治疗领域的重要选择。其核心特点体现在研发背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市场认可度四个维度。

    从研发背景看,该药物由日本卫材公司历时多年研发,率先在美国、欧洲及日本获批用于侵袭性甲状腺癌治疗,2018年通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成为国内首个针对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一线靶向药物。其研发过程严格遵循国际标准,生产工艺成熟,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确保了药物成分的稳定性和纯度。

    2025103112011274154

    作用机制上,仑伐替尼通过精准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及RET、KIT等靶点,形成“多靶点协同阻断”效应。这种设计不仅可切断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信号通路,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尤其对高表达FGFR的肝细胞癌细胞具有直接抗增殖作用,从而全面抑制肿瘤生长与扩散。

    临床应用中,该药物展现出显著优势。针对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其客观缓解率达24.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7.4个月,较传统药物索拉非尼提升近一倍;对于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其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与依维莫司联用时,还能为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其口服给药方式(可空腹或随餐服用)和灵活的剂量调整方案(根据体重分为8mg/12mg/24mg三档)进一步提升了治疗便利性。

    市场认可度方面,进口仑伐替尼凭借长期临床应用积累的口碑,在医生和患者群体中形成较高信任度。尽管价格因跨国运输、关税等因素相对较高,但其疗效与安全性优势仍使其成为部分患者的首选方案。

    参考资料:https://www.lenvima.com/


    2025-10-31
  • 索拉非尼(多吉美)的副作用和潜在危害有哪些?

     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无法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及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发挥抗癌作用,但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系统不良反应,需患者及医护人员密切关注。

    皮肤毒性反应是索拉非尼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多在用药后2-6周内出现。手足皮肤反应表现为掌跖部位红肿、疼痛、脱屑,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或溃疡,影响日常活动。面部及头皮可能出现红斑、瘙痒或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伴有脱发、皮肤干燥或色素沉着。这些反应与药物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抑制作用相关,可能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处理措施包括局部使用尿素软膏、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症状,避免摩擦或高温刺激,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暂停用药。

    2025103111454568420


    消化系统症状较为普遍,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腹泻可能因药物刺激肠道黏膜或改变肠道菌群所致,严重者需使用蒙脱石散、洛哌丁胺止泻,并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胆红素增加,需定期监测肝功指标。

    心血管系统影响以高血压最为突出,多在用药早期出现,多为轻至中度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药物抑制血管生成导致外周阻力增加有关。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若收缩压持续≥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需联合使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罕见但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尤其是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需谨慎用药。

    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或血红蛋白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轻度骨髓抑制可通过定期血常规监测发现,重度者需暂停用药并给予升白细胞或血小板药物。出血倾向可能涉及胃肠道、呼吸道或脑部,严重出血需立即停药并紧急处理。

    全身性症状如乏力、体重下降、发热及流感样症状也较常见,可能与药物代谢消耗或免疫反应相关。建议通过少量多餐、高蛋白饮食补充营养,必要时使用甲地孕酮改善食欲。

    其他潜在危害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低钠血症、脱水及超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胃肠道穿孔、胰腺炎或血栓栓塞事件,需立即就医。妊娠期女性用药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哺乳期妇女需停止哺乳。

    用药管理要点: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避免同时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以防出血风险增加;手术前需暂停用药至伤口愈合;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儿童用药安全性尚未明确。若出现Ⅲ级以上不良反应(如严重高血压、3-4级手足综合征),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终止治疗。

    索拉非尼的副作用虽多样,但多数可通过对症处理和剂量调整控制。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及时报告不适症状,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资料:https://www.nexavar.com/

    2025-10-31
  • 仑伐替尼/乐伐替尼(乐卫玛)的作用靶点是什么?

    仑伐替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靶点覆盖肿瘤生长与扩散的核心信号通路,通过精准阻断这些通路实现抗肿瘤效应。该药物的核心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RET及KIT受体,这些靶点在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信号转导及微环境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

    VEGFR家族是肿瘤血管生成的核心驱动因子。肿瘤组织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激活VEGFR,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以获取氧气和营养。仑伐替尼通过抑制VEGFR1-3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管腔形成,从而“饿死”肿瘤细胞。这一机制在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治疗中尤为重要,因这两类肿瘤高度依赖血管生成维持生长。例如,在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仑伐替尼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并延缓疾病进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时,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浸润,提升联合治疗疗效。

    2025103111593536678


    FGF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多种实体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FGFR1-4通过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影响肿瘤发展,尤其在甲状腺癌和膀胱癌中常见FGFR基因融合或突变。仑伐替尼对FGFR的抑制可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信号,减少克隆形成能力。在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R-DTC)中,患者因RET基因融合或FGFR异常导致传统治疗失效,仑伐替尼通过同时靶向VEGFR和FGFR,多维度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PDGFRα在肿瘤间质细胞中高表达,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参与肿瘤基质重塑,为癌细胞提供生长支持。仑伐替尼对PDGFRα的抑制可破坏肿瘤支持结构,减少营养供应。此外,RET和KIT受体在部分甲状腺癌和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驱动突变,仑伐替尼通过抑制这些靶点阻断异常信号传导,诱导癌细胞凋亡。例如,在RET融合阳性的甲状腺癌患者中,药物可穿透血脑屏障,对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灶产生抑制作用。

    仑伐替尼的多靶点特性使其能同时干预肿瘤生长的多条通路,形成“协同围剿”效应。这种设计克服了单一靶点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的局限,尤其适用于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肝细胞癌患者按体重调整剂量(≥60kg者12mg/日,<60kg者8mg/日),甲状腺癌患者统一使用24mg/日,肾细胞癌患者则与依维莫司联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肝功能,因药物可能引发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但通过剂量调整和对症支持,多数患者可耐受长期治疗。

    参考资料:https://www.lenvima.com/


    2025-10-31
  • 索拉非尼(多吉美)服用后会有副作用产生吗?

    索拉非尼作为一款针对晚期肾细胞癌及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口服靶向药物,其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系统不良反应。该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但因作用机制广泛,副作用谱较为复杂。

    皮肤毒性是索拉非尼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多在用药后2-6周内出现。手足综合征表现为掌跖部位红肿、疼痛、脱屑,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或溃疡,影响行走和抓握功能;面部及头皮可能出现红斑、瘙痒或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伴有脱发、皮肤干燥或色素沉着。这些反应与药物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抑制作用相关,可能导致皮肤微循环障碍。

    消化系统症状同样普遍,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腹泻可能因药物刺激肠道黏膜或改变肠道菌群所致,严重者需使用止泻药并补充电解质;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或胆红素增加,需定期监测肝功指标。

    2025103111465922211


    心血管系统影响以高血压最为突出,多在用药早期出现,多为轻至中度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药物抑制血管生成导致外周阻力增加有关,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若持续≥160/100mmHg需联合降压药治疗。

    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或血红蛋白减少,增加感染和出血风险。轻度骨髓抑制可通过定期血常规监测发现,重度者需暂停用药并给予升细胞药物。

    其他潜在危害包括乏力、体重下降、关节痛及流感样症状,可能与药物代谢消耗或免疫反应相关。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胃肠道穿孔或血栓栓塞事件,需立即就医处理。

    索拉非尼的副作用虽多样,但多数可通过对症处理和剂量调整控制。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诊,及时报告不适症状,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资料:https://www.nexavar.com/


    202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