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仑伐替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靶点覆盖肿瘤生长与扩散的核心信号通路,通过精准阻断这些通路实现抗肿瘤效应。该药物的核心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RET及KIT受体,这些靶点在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信号转导及微环境调控中扮演关键角色。
VEGFR家族是肿瘤血管生成的核心驱动因子。肿瘤组织通过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激活VEGFR,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以获取氧气和营养。仑伐替尼通过抑制VEGFR1-3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与管腔形成,从而“饿死”肿瘤细胞。这一机制在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治疗中尤为重要,因这两类肿瘤高度依赖血管生成维持生长。例如,在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中,仑伐替尼可显著缩小肿瘤体积并延缓疾病进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时,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还能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浸润,提升联合治疗疗效。

FGF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与多种实体瘤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FGFR1-4通过调控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影响肿瘤发展,尤其在甲状腺癌和膀胱癌中常见FGFR基因融合或突变。仑伐替尼对FGFR的抑制可阻断肿瘤细胞增殖信号,减少克隆形成能力。在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RR-DTC)中,患者因RET基因融合或FGFR异常导致传统治疗失效,仑伐替尼通过同时靶向VEGFR和FGFR,多维度抑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PDGFRα在肿瘤间质细胞中高表达,通过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参与肿瘤基质重塑,为癌细胞提供生长支持。仑伐替尼对PDGFRα的抑制可破坏肿瘤支持结构,减少营养供应。此外,RET和KIT受体在部分甲状腺癌和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驱动突变,仑伐替尼通过抑制这些靶点阻断异常信号传导,诱导癌细胞凋亡。例如,在RET融合阳性的甲状腺癌患者中,药物可穿透血脑屏障,对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灶产生抑制作用。
仑伐替尼的多靶点特性使其能同时干预肿瘤生长的多条通路,形成“协同围剿”效应。这种设计克服了单一靶点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的局限,尤其适用于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肝细胞癌患者按体重调整剂量(≥60kg者12mg/日,<60kg者8mg/日),甲状腺癌患者统一使用24mg/日,肾细胞癌患者则与依维莫司联用。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肝功能,因药物可能引发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但通过剂量调整和对症支持,多数患者可耐受长期治疗。
参考资料:https://www.lenvim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