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塔拉妥单抗是由国际医药企业联合研发的一款创新型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凭借独特的 “双靶点导向” 机制,在晚期实体瘤治疗领域开辟了新路径,尤其为治疗选择有限的癌症患者带来突破,目前已进入关键临床阶段,相关研究数据在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公布后,引发广泛关注。
从适应症来看,塔拉妥单抗当前核心研究方向聚焦于小细胞肺癌,特别是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案后疾病仍进展的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小细胞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的肺癌亚型,晚期患者复发率高,传统治疗手段效果有限,而塔拉妥单抗通过精准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 DLL3 蛋白(在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且与肿瘤增殖、侵袭相关),为这类难治性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选择,临床数据显示,部分接受治疗的患者肿瘤出现明显缩小,疾病控制时间得到延长。
其作用机制体现了双特异性抗体的精准治疗优势:一端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 DLL3 蛋白,牢牢锁定癌细胞;另一端结合免疫细胞(主要是 T 细胞)表面的 CD3 分子,像桥梁一样将免疫细胞直接引导至肿瘤细胞周围,同时激活 T 细胞的杀伤信号通路,促使 T 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性物质,精准攻击并清除被 DLL3 蛋白标记的肿瘤细胞,这种 “靶向引导 + 免疫激活” 的双重作用,既提升了抗肿瘤效果,又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降低了传统化疗的毒副作用。
在用药与安全管理方面,塔拉妥单抗采用静脉输注方式给药,给药周期通常为每 2 周或每 3 周一次,具体剂量需根据患者体表面积、肝肾功能状况及肿瘤负荷动态调整,首次输注时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用药期间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多为轻度至中度,通常在输注后 24 小时内出现,可通过解热药物缓解)、疲劳、皮疹(多表现为局部红斑,涂抹外用药物后可改善),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恶心或轻度肝功能指标异常。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严重皮疹等,需立即停药并启动对症治疗。此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正在接受其他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需在医生评估风险后谨慎使用;孕妇、哺乳期女性禁用,避免药物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患者全程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
近期,塔拉妥单抗已在国内正式提交上市申请,按照当前审批流程与进度推测,不久的将来,国内患者有望迎来这一创新药物的上市。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塔拉妥单抗尚未在国内获批上市,因此也未能被纳入国内的医保报销体系,患者暂时无法通过医保途径减轻用药经济负担。
回溯至2024年5月,塔拉妥单抗凭借其独特的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BiTE)机制,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为全球首款针对DLL3/CD3靶点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药物。在海外市场上,塔拉妥单抗提供了1mg和10mg两种规格供患者选择,其价格分别约为25000元和148000元,这一价格定位反映了其作为创新药物的研发成本与市场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塔拉妥单抗的研发技术门槛较高,且受到专利保护,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相关仿制版药物上市。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患者若需使用塔拉妥单抗进行治疗,仍需依赖原装进口产品。
参考链接:https://www.drugs.com/mtm/tarlatam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