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恶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主要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G⁺)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导致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及复杂性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等。其抗菌机制通过抑制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阻止70S起始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且不易与其他抗菌药产生交叉耐药。
在输注过程中,利奈唑胺需严格避光。光照是药物发生氧化、降解、异构化等反应的活化能来源,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毒性物质。研究显示,对光敏感的药品在输注时若未采取避光措施,可能引发光降解反应,直接影响疗效并增加安全风险。临床实践中,利奈唑胺的避光操作包括使用透光性弱的黑布、塑料遮光袋包裹输液瓶,配合带过滤器的避光输液器,或用黑色塑料薄膜缠裹输液器,以降低透光率。这些措施可有效减缓药物分解速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需特别注意的是,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应在30至120分钟内完成输注,且不可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若需联合用药,应通过独立静脉通路分别给药,并在利奈唑胺输注前后使用可配伍的溶液冲洗管路。此外,该药物与二性霉素B、盐酸氯丙嗪、苯妥英钠等药物通过Y型接口联合输注时,可能发生物理或化学性质不配伍,需严格避免。
利奈唑胺的避光要求源于其化学稳定性对光照的敏感性。通过规范的避光操作,可确保药物在输注过程中保持有效浓度,从而保障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风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