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达可替尼与阿法替尼作为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但二者在作用机制、入脑效果、副作用谱及用药方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临床选择与患者管理。
从作用机制来看,二者虽均通过不可逆结合EGFR激酶结构域抑制信号传导,但达克替尼作为泛HER抑制剂,其作用范围更广。除EGFR(HER1)外,达克替尼还能抑制HER2和HER4相关蛋白,这种多靶点抑制特性使其在延缓HER家族旁路激活引发的耐药问题上更具优势。例如,当肿瘤细胞通过HER2或HER4信号绕过EGFR通路时,达克替尼仍能维持抑制效果,而阿法替尼的抑制范围主要集中于EGFR和HER2,对HER4的抑制作用较弱。
入脑效果是二者最突出的差异之一。达克替尼因分子量较小且脂溶性较高,能更高效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病灶的控制能力显著优于阿法替尼。临床实践中,对于初诊即存在脑转移或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转移的EGFR突变患者,达克替尼常被优先选择。例如,部分患者在使用一代EGFR-TKI后出现脑转移,换用达克替尼后脑部病灶缩小或稳定,而阿法替尼因入脑能力有限,对脑转移的控制效果相对较弱。

副作用谱方面,二者均以皮肤和胃肠道反应为主,但具体表现存在差异。达克替尼的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甲沟炎、口腔炎和腹泻,其中甲沟炎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药物在手足部位的蓄积有关。阿法替尼的副作用则以腹泻和皮疹更为突出,且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例如,部分患者使用阿法替尼后出现3级以上腹泻,需暂停用药并调整剂量,而达克替尼引起的腹泻多为轻中度,通过洛哌丁胺等止泻药可有效控制。此外,阿法替尼对野生型EGFR的抑制作用较强,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口腔黏膜损伤和指甲改变,而达克替尼的副作用相对更易管理。
用药方案上,二者虽均为每日一次口服,但剂量调整策略不同。达克替尼的推荐剂量为45mg,若出现严重副作用(如3级以上皮疹或腹泻),需暂停用药直至症状缓解至1级以下,然后恢复用药并减量至30mg。阿法替尼的初始剂量通常为40mg,若因副作用需减量,可调整至30mg或更低剂量。临床实践中,阿法替尼的剂量调整频率可能更高,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副作用而中断治疗,而达克替尼通过早期剂量调整(如从45mg直接减至30mg)可更好地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此外,二者在耐药机制和后续治疗选择上也存在差异。达克替尼对T790M耐药突变的覆盖范围较广,部分患者在使用达克替尼后出现疾病进展时,仍可检测到T790M突变,为后续使用奥希替尼等第三代EGFR-TKI提供了机会。阿法替尼治疗后出现T790M突变的比例相对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因耐药机制复杂而面临更有限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https://www.pfizer.com/products/product-detail/vizimpr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