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尼达尼布作为一款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及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其疗效与风险需结合疾病特性与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从疗效层面看,尼达尼布通过精准阻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信号传导,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蛋白沉积,从而延缓肺纤维化进程。临床研究显示,该药物可显著减缓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的年下降率,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并延长病情稳定期。对于IPF患者而言,尼达尼布能减少呼吸功能突然恶化的发生,这种急性加重往往导致患者在数月内死亡,而药物干预可为其争取更长的生存期与更好的生活质量。此外,尼达尼布对SSc-ILD患者的肺功能下降速度也有减缓作用,帮助患者维持日常活动能力。

然而,尼达尼布的使用需严格权衡风险。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等,多发生于用药初期,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及对症用药缓解。肝功能异常是另一需密切监测的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并在异常时调整剂量或停药。此外,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虽总体发生率较低,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评估。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禁用该药物,因其代谢依赖肝脏,肝功能严重受损会导致药物蓄积,增加毒性风险。
尼达尼布并非“救命神药”,也非“高风险毒药”,其本质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的慢性病管理工具。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早期规范用药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但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患者应与医疗团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以在疗效与安全性间取得平衡。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ntedani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