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福巴替尼与培米替尼均为针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通路的靶向药物,但二者在作用机制、适应症范围、用药方案及副作用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福巴替尼作为第二代FGFR1-4不可逆共价抑制剂,通过与FGFR激酶结构域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实现长效抑制。这种结合方式使其对FGFR2基因融合/重排的肿瘤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尤其适用于经一代FGFR抑制剂治疗失败后产生耐药性的患者。其适应症严格限定于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内胆管癌成人患者,且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肿瘤存在FGFR2基因融合或其他重排。用药方案为每日固定时间口服20mg,需整片吞服,不可与食物同服或空腹状态外的其他方式服用。副作用方面,福巴替尼可能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磷血症等特异性反应,需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血磷监测。
![下载 (2) [最大宽度 320 最大高度 240] 2025111311473487745](/upload/ueditor/image/20251113/2025111311473487745.jpg)
培米替尼作为第一代FGFR1-3选择性抑制剂,通过竞争性结合ATP结合位点阻断信号传导。其适应症覆盖两类患者:一是存在FGFR2融合/重排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成人患者;二是伴FGFR1重排的复发/难治性髓系/淋系肿瘤成人患者。用药方案采用间歇给药模式,每日口服13.5mg,连续服用14天后停药7天。副作用谱更广,除高磷血症外,还可能引发皮疹、高血压、QT间期延长等反应,其中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发生率较福巴替尼更高,需同样加强眼科监测。
二者核心差异体现在作用持久性上:福巴替尼的共价结合特性使其在体内维持更稳定的抑制效果,可能减少耐药发生;而培米替尼的竞争性抑制需通过周期性给药维持疗效。在适应症拓展方面,培米替尼已获批用于血液系统肿瘤,而福巴替尼目前仍专注于实体瘤领域。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lytgobi.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