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非戈替尼(Filgotinib)与乌帕替尼(Upadacitinib)作为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二者均通过靶向Janus激酶家族成员调节免疫信号传导,但因作用靶点差异、适应症覆盖范围及安全性特征的不同,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独特价值。
非戈替尼属于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其分子设计使其对JAK1的抑制作用远强于JAK2,这种精准性可减少对JAK2依赖的造血系统干扰,从而降低贫血、血脂异常等副作用风险。该药物由比利时Galapagos公司研发,后与吉利德科学公司合作推进全球开发,2020年9月率先在欧盟和日本获批上市,商品名为Jyseleca。其核心适应症为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尤其适用于对传统抗风湿药物(DMARDs)或生物制剂反应不佳的患者。2021年11月,欧盟进一步批准其用于治疗对常规疗法或生物制剂应答不足的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在用药方案上,非戈替尼推荐每日单次口服200mg,可随餐或空腹服用,但需避免与免疫抑制剂联用,且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血常规。

乌帕替尼则为JAK1/JAK2双靶点抑制剂,通过同时阻断两种激酶实现更广泛的免疫调节。该药物由雅培制药公司(AbbVie)开发,2019年首次在美国获批,2022年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为瑞福®。其适应症覆盖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银屑病关节炎、特应性皮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免疫介导性疾病。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例,乌帕替尼的诱导治疗剂量为每日45mg,持续8周后转为维持剂量15mg/日,这种阶梯式给药方案可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乌帕替尼在中国获批的溃疡性结肠炎适应症明确限定于对TNF抑制剂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群体。
在安全性方面,非戈替尼因选择性抑制JAK1,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需警惕头痛、恶心等常见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肝功能损害或血栓形成。乌帕替尼由于同时抑制JAK2,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胆固醇升高等风险,且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痤疮发生率较高。特殊人群用药方面,非戈替尼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中需谨慎使用,而乌帕替尼因安全性数据有限,在此类人群中应用更为审慎。
从治疗策略选择看,非戈替尼更适合需要长期管理且对感染风险敏感的患者,其每日一次的给药方式也提升了依从性。乌帕替尼则凭借更广泛的适应症覆盖,成为多病种患者的潜在选择,尤其对既往生物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显示出较高临床缓解率。两种药物均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通过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实现风险可控。随着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积累,医生可基于患者病史、合并症及治疗目标,制定更精准的个体化方案。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14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