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仑伐替尼是由日本卫材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属于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信号通路,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同时干扰肿瘤细胞增殖所需的营养供应,从而抑制癌细胞生长与扩散。该药物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既往未接受全身治疗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以及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显著降低了患者用药成本。
在疗效方面,仑伐替尼通过双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一方面,其抗血管生成特性可“饿死”肿瘤组织,减少血液供应;另一方面,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信号,延缓病情进展。临床实践中,该药物对肝细胞癌患者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15个月,尤其对肝功能较好的患者疗效显著。对于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仑伐替尼能显著缩小肿瘤体积,缓解因肿瘤压迫导致的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同时改善患者体能状态,减少恶病质相关乏力。

然而,仑伐替尼的靶向特性也伴随一系列副作用。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因药物收缩血管作用导致,需定期监测血压并调整降压方案。胃肠道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较为普遍,轻症患者可通过饮食调整缓解,重症则需药物干预。肾功能损伤表现为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长期用药可能加重肾脏负担,需定期检测尿蛋白及肾功能。肝脏毒性方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需监测肝功能指标。
神经系统副作用包括头痛、乏力,偶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表现为视力模糊、癫痫发作,需立即停药并就医。皮肤反应如手足综合征(手掌/足底红肿、疼痛)可能影响日常生活,需保持皮肤湿润并避免摩擦。血液系统异常中,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白细胞降低则增加感染风险,需定期血常规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为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需监测甲功并调整替代治疗。
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肝细胞癌患者体重≥60kg者每日12mg,<60kg者每日8mg;甲状腺癌患者每日24mg)。若出现3级以上不良反应(如持续呕吐、4级蛋白尿、无法控制的高血压),需暂停用药直至症状缓解至1-2级,再恢复治疗。长期用药者建议补充高蛋白饮食,定期评估营养状态,避免与其他肝毒性药物联用。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需停止哺乳。
总体而言,仑伐替尼通过精准靶向肿瘤血管与细胞信号,为晚期肝癌及甲状腺癌患者提供了重要治疗选择,但其副作用需通过规范监测与管理实现风险可控。患者应在肿瘤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参考资料:https://www.lenvim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