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维泊妥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其药物属性需从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双重维度进行辨析。该药物通过精准的分子机制设计,将免疫激活与靶向杀伤融为一体,突破了传统分类的界限,成为淋巴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
维泊妥珠单抗的核心作用靶点为B细胞受体复合物中的CD79b蛋白。CD79b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关键组成成分,在恶性B细胞表面高度表达,尤其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呈现异常活化状态。该药物通过人源化IgG1单抗特异性结合CD79b,利用可裂解连接子将单甲基奥瑞他汀E(MMAE)这一强效微管抑制剂定向递送至肿瘤细胞内部。MMAE通过阻断微管蛋白聚合抑制细胞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一过程体现了典型的靶向治疗特征:通过分子标志物实现药物递送的精准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作为抗体药物偶联物,维泊妥珠单抗的抗体部分不仅发挥靶向载体作用,还通过Fc段介导免疫效应。当药物与CD79b结合后,可激活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招募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攻击肿瘤细胞。此外,MMAE释放后导致的肿瘤细胞裂解会释放肿瘤相关抗原,进一步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这种“靶向递送+免疫激活”的协同模式,使维泊妥珠单抗突破了传统靶向药物单纯依赖细胞毒性的局限。
在DLBCL治疗中,维泊妥珠单抗展现出独特的临床定位。对于初治患者,其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的方案(Pola-R-CHP)使2年无进展生存率提升至76.7%,较传统R-CHOP方案降低27%的疾病进展风险。对于复发/难治患者,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的方案使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至12.4个月,死亡风险降低58%。这些数据表明,该药物通过靶向CD79b实现的精准杀伤,结合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显著改善了传统化疗的疗效瓶颈。
从作用机制看,维泊妥珠单抗兼具靶向药物的分子精准性与免疫治疗的药物系统性。其ADC结构通过抗体部分实现靶向定位,连接子控制细胞毒药物的释放时机,小分子药物完成最终杀伤,形成“识别-递送-杀伤”的完整链条。这种设计既避免了传统免疫治疗依赖患者自身免疫状态的局限性,又克服了单纯靶向药物可能产生的耐药性问题。
维泊妥珠单抗通过ADC技术平台,将靶向治疗的精准性与免疫治疗的系统性有机结合。其作用机制既依赖于CD79b的分子靶向性,又通过免疫效应细胞和肿瘤抗原释放实现免疫激活,形成独特的“双重属性”。这种创新设计使其突破了传统药物分类的框架,成为淋巴瘤领域兼具靶向与免疫特征的治疗标杆。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polivy.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