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博舒替尼是一种口服的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主要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其核心作用机制在于特异性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同时阻断Src家族激酶(如Src、Lyn、Hck)的信号传导,从而双重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存活。这种双重抑制特性使其对第一代TKI(如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尤其适用于18种伊马替尼耐药突变中的16种,但无法抑制T315I和V299L变异细胞。
适应症与用药人群
博舒替尼适用于全病程管理的CML患者,包括慢性期(CP)、加速期(AP)及急变期(BP)。具体适应症为:新诊断或对既往治疗耐药/不耐受的慢性期Ph+ CML成人和1岁及以上儿童患者;对既往治疗耐药/不耐受的成人加速期或急变期Ph+ CML患者。对于新诊断的慢性期Ph+ CML成人患者,推荐剂量为每日400mg,随餐服用;若对既往治疗耐药或不耐受,剂量可增至500mg/日。儿童患者(1岁及以上)的剂量根据体表面积调整,新诊断者推荐300mg/m²/日,耐药或不耐受者增至400mg/m²/日。治疗过程中,若8周未达完全血液学反应或12周未达细胞遗传学缓解,且无3级及以上毒性,可逐步增加剂量至每日600mg。对于3个月后未达足够反应的儿童患者,若体表面积(BSA)<1.1m²,剂量递增50mg;BSA≥1.1m²者递增100mg,最大剂量均为每日600mg。
药理特性与临床证据
博舒替尼是一种强效的次纳摩尔(subnanomolar)BCR-ABL激酶抑制剂,在0.6-0.8nM浓度下即可抑制BCR-ABL酶的无活性及有活性构型。体外研究显示,其对表达各种伊马替尼敏感和耐药疾病的白血病细胞系具有活性,可克服由BCR-ABL过表达、激酶区域突变、Src家族激酶激活及多药耐药基因过表达导致的伊马替尼耐药。动物试验中,博舒替尼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并防止慢性期CML向急变期进展。
不良反应与监测
博舒替尼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常见副作用(发生率≥20%)包括腹泻、恶心、呕吐、皮疹、腹部疼痛、呼吸道感染、贫血、发热、肝功能异常、疲乏、咳嗽、头痛等。实验室异常包括肌酐升高、血红蛋白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ALT/AST升高、钙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等。
具体监测与处理措施如下:
胃肠道毒性:腹泻发生率超80%,若出现3-4级腹泻,需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1级,再以400mg剂量重新开始。
骨髓抑制:治疗第一个月每周监测全血细胞计数,之后每月一次。若中性粒细胞计数<1000×10⁶/L或血小板<50000×10⁶/L,需暂停用药;2周内恢复者以原剂量继续,2周后恢复者降低100mg剂量。
肝毒性:治疗前3个月每月监测肝酶水平,若转氨酶升高≥正常上限5倍,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正常上限2.5倍,再以400mg剂量重新开始;若恢复时间超过4周,需停药。
体液潴留:监测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体征,必要时对症治疗。
肾毒性:用药期间监测肾功能,尤其是有既往肾损伤或肾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患者。
胚胎-胎儿毒性:动物研究显示博舒替尼具有生殖毒性,孕妇禁用,育龄妇女用药期间需避免怀孕。
药物相互作用与特殊人群
博舒替尼主要通过肝脏CYP3A酶系代谢,因此需避免与强/中度CYP3A抑制剂(如酮康唑、红霉素)或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利福平)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降低博舒替尼血药浓度,建议使用短效抗酸剂替代。对于轻度、中度或重度肝损害患者,推荐剂量为200mg/日。哺乳期妇女应停止哺乳。
用药依从性与漏服处理
博舒替尼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每日固定时间随餐服用。若漏服且超过12小时,无需补服,按预定时间下次服用即可。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06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