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抑制剂,在晚期食管癌和胃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长期使用该药物达两年后停药的影响,目前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仍在积累阶段,但已有一些观察性结果可供参考。理解停药后的潜在影响,对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从治疗效果来看,持续使用替雷利珠单抗两年后停药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的疾病转归。部分获得完全缓解或长期稳定的患者,在停药后仍能维持持久的抗肿瘤效果,这得益于免疫治疗特有的"记忆效应"。PD-1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可能形成长期的免疫记忆,即使停药后仍能持续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也有患者在停药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情况,这可能与肿瘤微环境变化或免疫逃逸机制激活有关。临床观察发现,治疗时间越长、缓解程度越深的患者,停药后维持缓解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在安全性方面,长期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后停药可能会影响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部分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皮疹或结肠炎等,在停药后可能逐渐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具有迟发性特点,可能在停药后才首次出现或持续加重。这提示即使停止治疗,仍需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迟发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临床经验表明,大多数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在停药后是可逆的,但少数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持续的免疫抑制治疗。
关于停药时机的选择,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两年用药期是参考其他PD-1抑制剂临床经验得出的常见疗程,但具体到每位患者,需综合考虑疾病类型、治疗反应、耐受性等因素。对于获得完全缓解且持续稳定的患者,两年后停药可能是合理的选择;而对于疾病尚未完全控制但耐受性良好的患者,延长治疗时间可能带来更多获益。值得注意的是,替雷利珠单抗在食管癌和胃癌中的最佳治疗持续时间仍需更多临床研究来明确。
停药后的监测策略也至关重要。通常建议在停药后继续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疾病复发。同时,对于曾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相应的器官功能监测也应持续一段时间。临床实践表明,停药后的前6个月是疾病复发的高风险期,应加强随访频率。此外,患者教育也不可忽视,应告知患者及时报告新发症状的重要性。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两年后停药可以显著降低治疗成本,这对患者和社会医疗体系都是有利的。但必须权衡的是,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疾病进展,进而增加后续治疗费用。因此,停药决策应该个体化,在充分评估获益风险比的基础上作出。随着更多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替雷利珠单抗的最佳治疗周期将更加明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参考资料:https://www.drugs.com/mtm/tislelizum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