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原发肿瘤,是胸膜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约占胸膜肿瘤的5%。
胸膜间皮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已知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长期接触石棉等有害物质、肺部反复感染以及猿猴病毒感染等。此外,基因突变、电离辐射、接触其他自然纤维或人造纤维、工业化合物等也可能增加患胸膜间皮瘤的风险。石棉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定为致癌物,长期接触石棉是导致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平均潜伏期是石棉暴露后大约40年。
胸膜间皮瘤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类型。其中,良性胸膜间皮瘤较为少见,且通常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恶性胸膜间皮瘤则更为常见,且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此外,根据生长方式,胸膜间皮瘤还可分为局限型(多为良性)和弥漫型(多为恶性)。
胸膜间皮瘤的症状多样,且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胸部沉重感和气短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胸腔积液等症状。其中,胸腔积液多为血性,且容易堵塞穿刺针头。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全身浮肿、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
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胸部CT、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胸膜间皮瘤的重要手段。CT扫描常表现为胸膜肿块或胸腔积液等。病理学检查则通过胸膜活检或胸腔镜检查获取胸膜组织样本进行,是确诊胸膜间皮瘤的金标准。
参考资料: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5044-pleural-mesotheli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