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米利珠单抗(Mirikizumab)作为一种靶向白细胞介素-23(IL-23)p19亚基的人源化IgG4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在炎症性肠病领域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潜力,为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阻断IL-23与受体的结合,抑制下游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从而调节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引发的肠道炎症。
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米利珠单抗已通过多国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患者接受诱导期静脉输注后,转入维持期皮下注射,可观察到症状的持续改善。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能显著缓解腹泻、腹痛、黏液或血便等核心症状,同时促进黏膜愈合。部分患者在治疗早期即报告排便急迫感减轻,这种症状改善与生活质量提升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未达到完全临床缓解,患者仍可能体验到肠道功能改善带来的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体现了药物对症状管理的全面性。

针对克罗恩病的治疗,米利珠单抗同样表现出突破性疗效。在针对生物制剂治疗失败或不耐受患者的III期研究中,该药物在维持临床缓解和内镜缓解方面展现出优势。与传统疗法相比,接受米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在一年内实现更高比例的无皮质类固醇缓解,且肠道损伤修复效果更显著。这种长期疗效对于预防疾病进展导致的肠狭窄、瘘管等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为既往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希望。
安全性方面,米利珠单抗的不良反应谱与已知的IL-23通路抑制剂相似,以轻中度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注射部位反应和关节痛为主,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临床试验中未观察到结核复发或机会性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这与其选择性抑制IL-23而非广泛免疫抑制的特性相关。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药物耐受性良好,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较低,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从治疗机制创新角度看,米利珠单抗的靶向性设计使其区别于传统TNF-α抑制剂和整合素拮抗剂,填补了IL-23特异性拮抗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空白。其双重作用模式——既控制炎症因子释放又调节免疫细胞活化,为应对复杂疾病机制提供了新策略。尤其在生物制剂耐药患者中,米利珠单抗仍能维持疗效,提示其可能通过非TNF依赖途径发挥作用。
随着临床应用的拓展,该药物有望重塑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持久且安全的疾病控制方案。未来,随着对IL-23通路与肠道神经互动机制的深入研究,米利珠单抗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将进一步优化,推动炎症性肠病管理向患者中心化转型。
参考资料:https://omvoh.lil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