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伏美替尼(furmonertinib)作为第三代EGFR靶向药物,在治疗携带特定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大多数靶向治疗一样,耐药性的出现是一个常见的临床挑战。当患者在使用伏美替尼期间出现明确的疾病进展时,科学地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其选择高度依赖于耐药机制的具体分析。
确定后续治疗方向的首要步骤是尽可能通过再次活检明确耐药机制。耐药机制通常可分为三类:其一是EGFR依赖性的通路,例如出现新的EGFR继发突变,如C797S突变;其二是EGFR非依赖性的旁路激活,包括MET扩增、HER2扩增、BRAF突变等;其三是组织学类型的转化,例如向小细胞肺癌转化。了解具体的耐药类型是实施精准后续治疗的基础。对于仅出现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进展的患者,若全身病灶控制尚可,局部治疗如放射外科联合继续使用伏美替尼可能是一个合理的策略。

针对不同的耐药模式,后续治疗策略差异显著。如果基因检测确认出现了EGFR C797S顺式突变,目前尚缺乏成熟上市的四代EGFR-TKI,治疗选择可能转向含铂双药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参与新一代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若检测到MET扩增,则在继续使用伏美替尼的基础上联合MET抑制剂(如赛沃替尼)已成为经临床研究验证的有效策略。对于检测到其他驱动基因改变如BRAF突变、HER2扩增等,相应的靶向治疗联合方案也是重要的探索方向。倘若发生向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转化,治疗策略则应遵循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指南,通常采用依托泊苷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
当无法获取肿瘤组织或液体活检结果,或未发现明确的耐药靶点时,系统性化疗便成为核心的后续治疗选择。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联合或不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经过多线治疗后体力状况尚可的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化疗也可作为考量选项之一,但需注意其疗效在EGFR突变人群中有一定限制。此外,积极参与新药临床试验也是为患者提供前沿治疗机会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患者的一般状况、合并症、既往治疗史以及个人意愿都需要被纳入综合考量,最终的治疗方案应由多学科团队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共同制定。
参考链接:https://www.drug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