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非戈替尼作为一种新型口服Janus激酶(JAK)选择性抑制剂,近年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引发广泛关注。该药物由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与比利时Galapagos公司联合研发,商品名为Jyseleca,通过靶向抑制JAK1酶活性,阻断促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从而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非戈替尼的核心作用机制在于其选择性抑制JAK1信号通路。JAK家族酶是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的关键介质,过度激活会导致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加剧组织损伤。非戈替尼通过精准抑制JAK1,减少干扰素、IL-6等促炎因子的产生,同时对JAK2/JAK3的抑制作用较弱,从而降低了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等传统JAK抑制剂常见副作用的风险。这一特性使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表现出色,既能显著缓解关节肿胀、疼痛及晨僵症状,又能预防结构性关节损伤,长期使用可维持疾病缓解状态达数年。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领域,非戈替尼适用于对一种或多种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反应不足或不耐受的成人患者。临床实践中,该药物可作为单药治疗,也可与甲氨蝶呤(MTX)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非戈替尼在诱导治疗阶段可快速缓解症状,如减少腹泻、便血及腹痛,维持治疗阶段则能长期控制疾病活动度,促进肠道黏膜愈合。其适应症覆盖中重度活动性病例,尤其适合传统治疗反应不佳或存在生物制剂禁忌的患者。
用药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成人RA患者通常推荐每日一次口服200mg,可随餐或空腹服用。对于75岁以上、肾功能不全或存在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的患者,剂量应降至100mg每日一次。UC患者的诱导治疗剂量为200mg每日一次,持续10周,若临床反应不佳可延长至22周;维持治疗阶段继续使用200mg每日一次,若疾病复发可恢复初始剂量。需特别注意,活动性结核病、严重感染或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亦不推荐使用。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上呼吸道感染、恶心及肝功能异常,多数为轻至中度。严重不良反应需警惕血栓形成、机会性感染及血脂异常。研究显示,接受JA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有所上升,尤其是亚洲女性及50岁以上人群。因此,治疗前需完成结核筛查、肝炎病毒检测及基础疫苗接种,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脂指标。
非戈替尼的临床优势在于其选择性抑制特性,相较于传统JAK抑制剂,对血液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干扰更小。欧盟、日本及英国已批准其用于RA和UC治疗,但美国FDA因安全性考量尚未批准。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及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非戈替尼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将持续巩固,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https://go.drugbank.com/drugs/DB14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