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伯瑞替尼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小分子MET抑制剂,在多种携带MET基因异常的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表现效果,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和脑胶质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伯瑞替尼针对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METex14)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患者,通过特异性抑制MET激酶活性,阻断下游促癌信号通路,实现了肿瘤生长的有效控制。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5%左右,意味着多数患者肿瘤显著缩小。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治疗带来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远超传统化疗方案,中位总生存期(mOS)也显著延长,为患者争取了更长的生存时间。对于初治患者,伯瑞替尼的疗效更为突出,而经治患者仍能获得较高缓解率,体现了其在不同治疗线数中的普适性。此外,伯瑞替尼对肺癌脑转移和肝转移患者表现出独特优势,脑转移患者亚组实现100%的疾病控制率,肝转移患者亚组疾病控制率同样达到高水平,显著改善了转移性患者的预后。

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伯瑞替尼凭借其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成为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针对PTPRZ1-MET融合基因阳性或伴低级别病史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伯瑞替尼单药治疗即展现出显著疗效,部分患者实现部分缓解,中位总生存期较传统方案明显延长。更引人注目的是,伯瑞替尼与贝伐珠单抗、替莫唑胺的联合治疗方案,通过逆转贝伐珠单抗耐药性、增强替莫唑胺敏感性,实现了三联穿透疗法的协同增效。临床实践中,该方案使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获得部分缓解,精神体力状况显著改善,为缺乏标准治疗方案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存希望。
伯瑞替尼的临床优势还体现在其精准靶向和低毒性特征上。作为高选择性MET抑制剂,伯瑞替尼脱靶效应少,不良反应更可控,常见不良反应多为轻度疲劳、恶心和肝功能异常,大多数患者可耐受。其口服便利性也大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了频繁住院输液的困扰。此外,伯瑞替尼在克服EGFR-TKI耐药方面展现出潜力,通过抑制MET扩增恢复EGFR-TKI敏感性,为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伯瑞替尼的临床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从肺癌到脑瘤,从单药治疗到联合方案,伯瑞替尼通过持续突破治疗边界,为更多携带MET基因异常的患者提供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选择,标志着肿瘤靶向治疗迈入了新的时代。
参考资料:https://www.asymbi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