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1-9769
肿瘤科
血液科
肝胆科
感染科
风湿免疫科
心血管科
内分泌科
妇科
皮肤科
消化科
呼吸科
神经科

医药资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资讯
肝小静脉闭塞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乙肝
丙肝

依拉贝特诺是否属于靶向药物

依拉贝特诺(Elafibranor)作为一种新型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其药物分类一直备受关注。从严格意义上讲,依拉贝特诺并不属于传统概念的靶向药物,而更应该归类为一种具有特定分子靶点的小分子调节剂。这种区分主要基于其作用机制、分子特性以及临床应用的独特性。

传统靶向药物通常是指能够高度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特定抗原或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或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设计的小分子抑制剂。而依拉贝特诺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PPAR-α、PPAR-γ和PPAR-δ三种亚型的受体来发挥作用。虽然它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但其作用方式更接近于调节剂而非精准靶向药物。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时,它主要通过下调CYP7A1酶的表达来抑制胆汁酸合成,这种调节作用是系统性的,而非针对特定异常细胞。

2025072410092668989

从药物设计角度来看,依拉贝特诺展现出了典型的小分子药物特征。作为口服片剂,其分子量远小于生物靶向药物,能够更自由地穿透细胞膜。其药理活性不仅来自原药,还包括主要活性代谢物GFT1007,这种代谢特性也是小分子药物的典型特征。虽然体外研究显示它对PPAR-α的激活效力超过其他亚型约3-8倍,但这种选择性还达不到靶向药物通常要求的高度特异性。

在临床应用方面,依拉贝特诺主要用于对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不足或不耐受的PBC患者。与传统靶向药物用于肿瘤治疗不同,它针对的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通过调节代谢途径而非直接靶向致病细胞发挥作用。其常见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腹泻、关节痛等也反映了其系统性作用的特点,而非靶向药物常见的特定毒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依拉贝特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靶向药物,但其研发思路体现了现代药物设计追求靶向性的趋势。通过针对PPAR受体这一特定靶点,它实现了比传统治疗更精准的干预。这种"半靶向"特性使其在保持较好疗效的同时,相比完全非选择性药物减少了不良反应。未来随着对PPAR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可能会开发出更具靶向性的衍生物。

综上所述,依拉贝特诺代表了一类介于传统小分子药物和现代靶向药物之间的过渡型药物。虽然它不具备典型靶向药物的所有特征,但其明确的分子作用机制和相对选择性的药理作用,使其在治疗PBC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理解这种区别有助于更合理地评估其疗效预期和安全性特征。

 

参考链接: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24/218860s000lbl.pdf

更多药品相关信息请咨询药纷享客服,上市情况、有没有仿制药、价格多少
上一篇:2024年福他替尼的市场价格及购药渠道 下一篇:5%男士米诺地尔溶液(Minoxidil)价格和购买渠道